有人認為,健康管理是少數富裕人群的一項高水平醫療保健計劃,這對普通人來說是額外的負擔。事實上,從美國多年的健康管理服務經驗來看,健康管理對任何企業和個人都有“90%和10%”的關系,即90%的個人和企業通過健康管理,醫療費用下降到10%;10%的個人和企業不管理自己的健康,醫療費用上漲了90%。
2001年,中國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完成注冊,標志著中國健康管理服務的開始。隨著“以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”理念的深入人心,健康管理正在完成從“支持型”向“主導型”的歷史性轉變。
整體發展不盡如人意
新的健康管理理念不僅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,也引起了金融投資、醫療保險等行業的關注。健康管理被包裝為健康產業最具創新性和發展前景的內涵,但事實上,由于缺乏對健康管理應做什么、如何做以及其核心技術的系統研究,具體操作處于虧損狀態,業內人士稱之為“無法落地”。
目前,對健康管理的定義、內涵和外延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共識,現有的理念也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。在這種情況下,健康管理產業的發展顯然缺乏學術指導和理論指導。如果不改變這一現象,健康管理產業的發展勢頭將不足,甚至偏離正確的方向。
雖然國家頒布了
健康管理師等級考試的專業標準,但教科書也已出版。但目前全國仍缺乏健康管理專家隊伍和師資隊伍,特別是缺乏對健康管理服務行業和市場需求有準確定位的專家。導致我國缺乏針對性和實踐性的健康管理培訓。一方面,取得衛生管理人員證書的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,覺得所學的知識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。另一方面,許多想參加健康管理師培訓的人找不到正規的、合法的培訓中心。“培訓亂、亂培訓”的現象還較為普遍。
我國正處于健康管理的初級階段。健康管理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相關的產業政策支持,還需要國家醫療預防投資、醫療保險制度改革、資金投入等與健康管理相關的配套措施。尤其是提前付費防病的想法,還沒有被公眾普遍接受。因此,政府對健康管理的投入就顯得尤為重要。
沒有評估和干預,維持健康的目標就無法實現
很多人錯誤地把健康管理等同于疾病管理。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管理確實是衛生管理服務的內容之一,但絕不是全部。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人群、亞健康人群、亞臨床人群危險因素的控制和康復前人群的管理。對健康人群,通過體檢對健康狀況進行評價,識別疾病的發生情況,并根據評價結果采取相應的健康管理措施,進行科學、系統、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和指導。做好職業防護,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定期進行健康評估。雖然亞健康人群現在沒有生病,但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正處于接近疾病的狀態。因此,應在全面健康評估的基礎上,定期監測這些人群的健康狀況,尋找危險因素,制定對策,改善不良生活方式,降低危險因素,提高整體健康水平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康復期人群是健康管理的主要目標。疾病狀態下的個人或人群應享受方便、快捷、優質的診療服務,同時鼓勵其積極參與自身的健康改善計劃,延緩病情發展,提高生活質量。
雖然我國健康管理機構的主體是健康體檢中心,但健康檢查不能等同于健康管理。健康管理是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狀況進行檢測、分析和評價,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,干預健康風險因素的全過程。包括健康信息收集、健康評價與預測、健康促進行為干預和咨詢指導三個步驟。健康檢查只是第一步。如果只停留在信息收集的層面,不進行評估和干預,就達不到維護健康的目的。令人欣慰的是,一些體檢中心,特別是醫院附屬體檢中心,已經開始從簡單的體檢向全面的健康管理轉變。這一轉變的成功將促進我國衛生管理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。